唯识三十颂讲记
📅
📝
10535 字

💡
文章摘要
作者:于凌波居士 ### 第五讲 异熟能变——第八识 今日讲三能变中的初能变、异熟能变识。古人讲异熟能变,以‘八段十义’科分。八段者以颂
作者:于凌波居士
### 第五讲 异熟能变——第八识
今日讲三能变中的初能变、异熟能变识。古人讲异熟能变,以‘八段十义’科分。八段者以颂文标目,十义者以识体显义,兹列表如下:┌三相门┌阿赖耶识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自相门│ ├异熟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果相门│ └一切种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因相门│所缘行相门——不可知——执、受、处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所缘门八段—┤
了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行相门十义 │心所相应门——常与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相应—————相应门│五受相应门——(相应)唯舍受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五受门│三性分别门——是无覆无记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三性门│心所例同门——触等亦如是│因果譬喻门——恒转如瀑流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因果门└伏断位次门——阿罗汉位舍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伏断门八段十义如上所示,现依八段次序诠释如下。一、三相门——初阿赖耶识,异熟一切种。以上二句颂文,是明此第八阿赖耶识的三种面相,即是自相、果相、因相。以‘阿赖耶识’是此识的自相,‘异熟’是此识的果相,‘一切种’是此识的因相。一、赖耶自相:赖耶自相,即‘阿赖耶(Alaya)识’,阿赖耶是吭语音译,义译为藏识,藏有三义,曰能藏、所藏、执藏。能藏者,此识贮藏万法种子,此识是能藏,种子是所藏;所藏者,种子起现行,受七转识薰习,受熏的新种子再藏入此识,新种子是能藏,此识是所藏;执藏者,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‘我’,爱之不舍。就第七识执持此识来说,称为我爱执藏。此三藏义,以我爱执藏为正义。二、赖耶果相:赖耶的果相,是‘异熟’识。异熟识旧译果报识,成唯识论曰:‘此是能引诸界、趣、生,善不善业异熟果故,说名异熟。’论文中界指欲、色、无色三界,趣指天、人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五趣,生指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生。此识是善恶之业引生异熟果报,故称异熟,此为赖耶果相。三、赖耶因相:阿赖耶识的因相,是‘一切种’。此识摄持诸法种子,又名一切种识,诸种子生起现行法,种子是现行之因,故称‘一切种’为此识因相。成唯识论曰:‘此能执持诸法种子,令不失故,名一切种。离此,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。’因相是此识的第三位相,而自相是因相果相的总和,识论曰:‘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,摄持因果为自相故。’作为总报体的真异熟——即阿赖耶识,必须具有业果、不断、遍三界三义:一、业果:就是酬善恶业因的‘异熟无记果’。如总报的果体其性唯善,则所感的恒是乐果,就没有作恶招苦果之义,就不会流转苦道了;反之,假如果体唯恶,恒招苦果,就没有为善招乐果之义,就不会有还灭觉悟的时候了。所以总报体必须是无记果,始有流转与还灭。二、不断:不断即是相续。如果总报体有断绝而不相续,则欲界色界的有情,在总报体中断时,岂不是有如死者?无色界有情本来没有色身,如果总报体中断,岂不是连心识也有了?所以作为三界有情的总报体,必须要相续不断。三、三界:这异熟总报的果体,必须遍通三界,如果不遍三界,岂不是某一界的有情,没有果报体了?以上三义,只有此第八阿赖耶识全具。前五识经常中断,色界二禅以上无前五识,没有遍三界义;第六识在五位无心时会中断,缺了不断义;第七识有不断和遍三界义,而没有业果义,所以都不能成为总报果体。第八阿赖耶识,从凡夫位到证得究竟圣果,要经过染净三种位次,其名称亦因之而异。此三位,曰我爱执藏现行位,善恶业果位,相续执持位。现分述如下:一、我爱执藏现行位: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‘实我’,而起我爱执著。于此,第七识是能执,第八识是所执,故第八识又名‘我爱执藏’。由凡夫、二乘有学位、及七地以前菩萨,全为此位所摄。二乘修到无学位,菩萨修到八地,俱生我执断时,才舍去藏识之名,称为异熟识。二、善恶业果位:指为善恶的异熟业所支配招感的果位,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,因为它是善恶的异熟业所招感的异熟果,所以第八识有异熟识之名。由凡夫到二乘无学位圣者,大乘十地菩萨,全是此位所摄。必须到十地满心,即金刚喻定现前,一刹那间,永断世间二障种子,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,此时舍去异熟之名,而称为阿陀那识。三、相续执持位:证得佛果的第八识,至无终尽期,都名阿陀那(Adana)识。这是无上转依的清净位,纯粹是至善无漏的识体,故唯在佛果位才有。由凡夫、二乘行人的有学位、大乘七地菩萨,阿赖耶、异熟、阿陀那三名具备;二乘无学位,八地以去菩萨,已舍去阿赖耶识名称,只剩下异熟识及阿陀那识二名;到究竟佛果位,异熟一名也舍去,就只称阿陀那识了。二、所缘行相门——不可知执、受、处,了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,称之为其行相,能缘之识,必有其所缘之境,故三十颂中,将能缘、所缘二者并举,即颂文中‘不可知执、受、处、了’七个字。这其中,‘执、受、处’三者,是阿赖耶识所缘之境,‘了’是此识能缘的作用。了即了别,了别是此识自体的能缘作用,指的即是此识的‘见分’。执、受、处三者,是见分所缘的境,也就是相分。执是执持万法种子、及摄持根身,持令不坏;受是领根身为境,令生觉受;处是器界,即物质世界。因此,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境,有‘两类三法’。两类是指‘执受’和‘处’,三法即种子、根身、器界。兹再分述如下:一、种子:能生起万法的种子,储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,种子是所藏(所持),阿赖耶识是能藏。能藏,也就是‘执持’万法种子。二、根身:由四大和合而成的‘根身’—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五根身,是第八识中的色法种子所变现的。此根身由第八阿赖耶识所‘摄持’,持令不坏,感生觉受。阿赖耶识离开根身,命根即不存在,一期生命就告终了。三、器界:器界即‘处’,也就是物质世界。此亦为第八阿赖耶识色法种子所变现者。第八阿赖耶识何以能内变根身,外变器界?原来第八识所执持的种子,是一种潜在的功能(潜在的能量),此潜在能量能变现出四种功能,即坚实的功能,流润的功能,炎热的功能,飘动的功能。由这四种功能集体发生作用,使我感觉到有物的形体存在。由于四种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,而显示出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。其实以上四种功能,也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物性主观上的感觉,地大虽然有坚实(质碍性)的功能,但分析到最后只是能量,根本不是实质。器界是有情共业所感,根身是有情别业所感。若详细说,此中又有共中共,共中不共,不共中共,不共中不共,不再往下细述。三、心所相应门——常与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相应。心所相应门,指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。在八个识中,第八识的相应心所最少,只有五遍行心所——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。遍行,遍乃周遍,所谓无处不至;行是心行,即能缘之心,游履于所缘之境。合而言之,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。心若生时,此五心所相应俱起。它通于一切识——八识心王;一切性——善、恶、无记;一切时——过去、未来、现在;一切地——三界九地,故有遍行之名。现在分述如下:一、触心所:触是接触,是根、境、识三者的接触,故又称三和。成唯识论三曰:‘触谓三和,分别变异,令心、心所触境为性,受、想、思等所依为业。谓根、境、识,更相随顺,故名三和。’论文的意思是,根、境交涉,识必俱起,根为识之所伏,境为识之所取,三者和合,可以使心、心所同缘一境,并由此继续生些受、想、思的心理活动。二、作意心所:作意即是注意,成唯识论曰:‘作意,为能警心为性,于所缘境引心为业,谓此警觉,应起心种,引令趣境,故名作意。’故它的作用就是使心生起警觉,令缘其境,这就是生心动念之始。警心有二义,一者令心未起而起;二者心已起时,令引趣境。三、受心所:受是领纳、感受。成唯识论曰:‘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,起爱为业,能起合、离、二非欲故’这是说,受之自性,即是领纳,‘顺违俱非’者,即缘可爱之境谓之顺益,缘不可爱之境谓之违损,其非可爱亦非不可爱者,谓之俱非,即是中容境。‘起爱为业’,是心识缘顺违之境,则起苦乐感受,于乐受之境,未得则生贪欲,欲其得之;已得亦生贪欲,不使离失。于苦受之境,未得则有幸而不得之欲;已得则有愿即离失之欲。这种爱欲,恒由苦乐之受而起,故曰‘起爱为业’。四、想心所:想是心识构画的名言概念,成唯识论曰:‘谓于境取相为性,施设种种名言为业。’所谓取相,是于所缘种种境上,构画名言。如缘树时,计较此非花非草,而是树;缘马时,计较此非牛非羊,而是马。这种于树于马的取相,就是未出口的名言。如果心中没有取相作用,就没有出口的名言了。五、思心所:思是意志作用,成唯识论曰:‘谓令心造作为性,于善品等役心为业。’故思的自性,只是造作,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相应,使心于种种善恶之境,作出种种善恶的业用,这即是身、口、意三业中的意业。心识之生,由作意而至于思,思以审虑思、决定思、动发胜思三思之后,则善恶之念已经形成,而付之于行动,已不能中止了。由此而至于别境,就是必作之心了。四、五受相应门——(相应)唯舍受受有三受五受之分,三受是苦受、乐受、和不苦不乐的舍受。三受再加上忧受和喜受称为五受。在五受中,与阿赖耶识相应的,唯有舍受。第八识何以不与余受相应,一者此识行相极不明了,不能分别顺违境相,微细一类相续而转,故唯与舍受相应。二者此识是真异熟,与其相应的不能不是异熟受。三者此第八识为第七识缘之境,倘若和变异受(即苦乐忧喜之受)相应,那就不是常一我见之境了。五、三性分别门——是无覆无记三性,是指善、不善、无记三性。何谓善呢?简单的说,在此世来世,于自于他顺益者曰善;何谓不善呢?在此世来世,于自于他达损者谓不善;何谓无记呢?即既无顺益、亦无违损,非善非不善的中容之法——无记性。在唯识学上,无记又分为两种,即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。而阿赖耶识的性别,就是无覆无记。成唯识论曰:‘于善不善损益中,不可记别,故名无记’俱舍论曰:‘无记者,不可记为善不善性,故名无记。有说,不能成异熟果,故名无记。’第七末那识是有覆无记,因为第七识有烦恼心所覆盖,使之成为染污识。而第八识则是无覆无记——没有烦恼心所覆盖。第八识何以必须是无记性呢?因为‘冰炭不同炉、薰莸不同器。’善、恶相违而不能相容。第八识含藏万法种子,如果第八识性善,则不能容纳恶种子,如果性恶,则不能容纳善种子。必须是平等的中庸无记,才能兼蓄并容,统纳一切善恶种子。六、心所例同门——触等亦如是心所例同门,是以心王的体性,援心王之例,来推知与其相应心所的体性。与第八识相应的,只有五遍行心所,故颂文说:‘触等亦如是’。阿赖耶识,具有‘心王十义’——即八段十义中之十义。而触等五心所,以与此心王相应,例同心王,故在十义中与此心王相同的有六点。这六点是:1、触等五心所亦为前业所感,是真异熟。2、触等五心所,所缘行相,亦微细难知。3、此五心所,其所缘境,亦为种子、根身、器界三种。4、此五心所,它所相应的法也各有五种——即心王和此五心所共为六法,除去它各个的自体,而与余法相应。5、此五心所,其性亦是无覆无记。6、此五心所,亦至阿罗汉位,方究竟舍。此五心所,与心王十义中六义相同。但亦有不同者,如‘自相’义,此五心所没有执藏义,所以不例。‘持种’义,此五心所也没有,所以不例。‘了别行相’是心王的功能,所以也不例。此五心所和‘受’是不相应的,所以也没有例‘受俱’。在心王十义中,有果相、所缘、相应、三性、断位、以及所缘行相(三种境)不可知六义例等心王,故颂文中说:‘触等亦如是’。七、因果譬喻门——恒转如瀑流因果譬喻门,是指颂文中‘恒转如瀑流’一句。恒是相续而断,转是生灭变异。这是以瀑流譬喻第八识为生灭相续、非常非断之法。恒转二字,恒示其非断,转示其非常。第八识虽然恒时一类相续,而非常住。假使是常住,则体性坚密,就不能受一切法的薰习了。此识是前灭后生,念念相续,前后转变,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习,这是转的意思。但此识虽非常住,有生灭转变,但也不能断灭,倘若断灭,则谁来摄持万法种子使之不失不坏呢?所以此识无始以来,恒时一类相续,没有间断,而为三界四生六道的主体,能摄持万法种子使令不失不坏,这是恒的意思。‘如瀑流’三字,是喻此识因果断常之义。此识无始以来,刹那刹那,因减果生,果生因灭。因灭故不是常,果生故不是断,这样前因后果,非常非断,有如千丈瀑布,亘古长流,前水始去,后水已至,前后相续,无有间断。八、伏断位次门——阿罗汉位舍伏断位次门,是舍掉阿赖耶识的名称,而不是舍掉第八识体。因为第八识体,尽未来际,没有断舍的时候,故所谓断舍,只是舍去染污种子,转染成净,转识成智而已。‘阿罗汉位舍’者,阿罗汉有三义:1、l杀贼:谓杀尽三界间一切烦恼贼,故曰杀贼。2、应供:所有烦恼既断,则功德圆满,应受人天之供养。3、不生:谓永入涅槃,不再受分段生死。事实上,不仅是二乘无学果的阿罗汉位舍,大乘八地菩萨,也舍了阿赖耶识之名。
### 第六讲 思量能变——第七识
三能变识的初能变——异熟能变,已于上一讲讲完。今日讲‘次第二能变’,即思量能变末那识。古人讲第二能变,也是以八段十义来科分,现列表如下:┌举体出名门——次第二能变,是识名末那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标名门│所依门————依彼转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所依门│所缘门————缘彼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所缘门│体性行相门——思量为性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体性门八段—┤
相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行相门十义 │心所相应门——四烦恼常俱,谓我痴我见,并我爱我慢——染俱门│及余触等俱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相应门│三性分别门——有覆无记摄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三性门│界系分别门——随所生所系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界系门└起灭分位门——阿罗汉灭定,出世道无有————————隐显门一、举体出名门——次第二能变,是识名末那次第二能变,是举其体,是识名末那,是出其名。末那识梵文Manas Vijnana,Manas 意译为‘意’,Vijnana意译为‘识’,合译为意识。如译为意识,这就与第六意识同名了,因此保留末那原名,以示区别。第六、七识虽然同名,但解释不同,第六识是依意根之识,是依主释,第七识是意识所依之根,其识体即是意,是持业释。成唯识论曰:‘此名何异第六意识,此持业释,如藏识名,识即意故。彼依主释,如眼识等,识异意故。’在经论中,以第七识名意,不名为意识者,大概有下列三种原因:一、若名为意识,即与第六意识相混淆。二、顺理正论卷十一曰:‘心、意、识体虽是一,而训词等义类有异,谓集起故名心,思量故名意,了别故名识。’第七末那集起的心义不及第八识,了别的识义不及第六识,唯思量的意义为他识所不及,故名为意。三、此识是第六识的近所依,故第六从于所依之根而立名,那所依之根的意,当然是第七识,故此名为意。二、所依门——依彼转凡心识生起,必有所依。如前五识依于五根,第六识依于第七识,而第七末那识所依的,是第八阿赖耶识。所以三十颂颂文曰:‘依彼转’。依是依止义,转是流转义,是相续、转起的意思。依彼转中的‘彼’,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。瑜伽师地论曰:‘由有阿赖耶故,得有末那。’末那识依止于阿赖耶识,相续流转,跟随著第八转现。何以第八识不立所依门,于此第七识才立所依呢?因为第八识是诸识的根本,为他识所依,依于他的意义不显著,故不立所依门,而前七识依于根本识的意义显著,始特别立所依一门。末那识和阿赖耶识,关系至为密切,就依止来说,末那识依于阿赖耶识,末那为能依,赖耶为所依。而事实上,阿赖耶识亦依于末那识,两者是互相为依。八识心王及其心所,皆有所依。譬如草木,以地为依,若离所依,则不能生长。诸识之所依有三种,曰因缘依、增上缘依、等无间缘依。兹分述如下:一、因缘依:因缘依亦名种子依,一切色、心诸法各有其种子,储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,待缘而起现行。成唯识论曰:‘诸有为法,皆托此依。’即是说一切有为的色、心现行法,皆须仗托各自种子为依,方能生起。此处说因缘依者,是对果得名,因即是缘,而现行名果,故能生现行的种子称因缘。二、增上缘依:此亦名俱有依。增上是增加其效果,促进其发展的意思,俱有是互为因果,互助互依的意思。以前五识来说,如眼识依于眼根,而眼根亦依眼识,若缺其一,则两者皆无作用,耳鼻舌身,亦复如是。三、等无间缘依:此亦名开导依。等无间者,前念后念相似曰等,相续不断,名为无间,等无间缘依,是前念为后念之所依,凡是心法,皆是如此。所谓心法,赅括心王心所在内,相续不断,始名无间,若不相续,便是有间了。故必须前念始灭,后念即生,永远不断,故名等无间缘。开导依者,即心法于一刹那间不得二体并起,故必俟前念心灭,让出其现行之位置,后念方起,这也就是前念开导后念的意思。此处有一点尚待说明,即诸识依于种子生起,是因缘依;诸识依于第八阿赖耶识——即根本识,是增上缘中的一种。三、所缘门——缘彼颂文中‘缘彼’二字,是指此第七末那识所缘之境,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。对法论卷二曰:‘意者,谓一切时,缘阿赖耶识。’末那所缘之境,是第八识阿赖耶识,但此亦有异说,十大论师所见不同,分述如下:一、难陀等师以为,第七识双缘第八识的心王心所,缘心王以执我,缘心所而执我所。二、火辨等师以为,第七识双缘第八识的见分相分,缘见分执我,缘相分执我所。三、安慧等师以为,第七识双缘第八识的现行、种子,缘现行执我,缘种子执我所。四、护法论师以为,第七识恒缘第八识的见分而起我执,以第八识无始以来,一类相续,似乎是‘常’、是‘一’,又恒为诸法之所依,好像有‘主宰’的作用,所以即执为‘实我’。何以说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?因为受境等作用,是见分所显示,所以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。以上四说,一般以护法论师之说为正义。四、体性行相门——思量为性相‘思量为性相’一句,是指此第七识的体性与行相。所谓体性,指第七识的识体,也就是四分中的‘自证分’;所谓行相,就是能缘的作用,即四分中的‘见分’。既然体性和行相不同,所以在十义中分为二门,即‘体性门’与‘行相门’。此识恒常执持第八识见分为‘我’,而思量计度的作用,只是第七识见分的行相。但以第七识的体性微细难知,所以‘以用显体’以思量为其体性。思量的意义,思者思虑,量者度量,识之缘境,凡有了别,即有思量,因此宽泛的说,八个识皆有思量的作用。但此处何以特别突显第七识的思量作用?因为以八识作用的殊胜来说,则‘集起名心,思量名意,了别名识。’末那义译为意,意的作用本来就是思量。并且此识的思量,是‘恒审思量’。恒是恒常,审是审察,所以末那识是恒常的‘审察思量’。以八个识分析,前五识没有审察思量,故说是‘非恒非审’的思量。第六识有思量,但此思量有时间断(如在五位无心的情况下),所以是‘审而非恒’的思量。第八识恒时相续,没有间断,但它也没有审察思量的作用,所以是‘恒而非审’的思量。唯有第七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。第七识思量些什么呢?就是恒时执持第八分的见分为自我,而审察思量。五、心所相应门——四烦恼常俱,谓我痴我见,并我慢我爱,及余触等俱。心所相应门,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。八识规矩颂曰:‘八大遍行别境慧,贪痴我见慢相随。’指与此识相应的心所,有八大随烦恼心所——昏沉、掉举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。五遍行心所——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。及别境中的慧心所,和四个根本烦恼心所——贪、痴、慢、见,一共十八个心所。而此十八个心所中,特别是与痴、见、慢、爱‘四烦恼’任运相应,恒时常俱。兹分述四烦恼如下:一、我痴:痴者无明义,于诸事理迷闇为性。此无明迷于我理,与我见相应,故曰‘我痴’。此无明有两种,一者相应无明,二者不共无明。相应无明,是指第六识与六种根本烦恼(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)相应而起者。不共无明分为两种,一为独行不共,是与第六识相应、而不和根本烦恼相应者。一为恒行不共,这唯与第七识相应。此处所称的我痴,即是恒行不共无明,这无明是不明无我之理,与我见相应,故名我痴。我痴居四烦恼之首,一切烦恼,皆由此无明而生起。二、我见:见者以推度为义,以慧为体。我见的见,就是根本烦恼中的不正见。不正见以‘染慧为性’,可开为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五种,此处的我见,即五见中的身见,亦即是妄执五蕴和合之身,以为是常、一、主宰的实我。此又称为我执,这是与生俱起,恒时相续,缘非我的第八识而妄计为我的执著。原来我见有二,一者是分别我见,此是由邪师邪教引导而起者;二者是俱生我见,是与生俱有的,有我身即有我见,生生不离。俱生我见又有恒相续与有间断之别,恒相续者与第七识相应,有间断者与第六识相应。分别起的我见,则唯与第六识相应。三、我慢:慢者妄自尊大,轻蔑他人。慢是六根本烦恼之一,可开为七种,即慢、过慢、过过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卑劣慢、邪慢。我慢即七慢中的第四种。我慢由我执而起。由我执故,进而贡高我慢。四、我爱:爱是贪的异名,大乘义章曰:‘贪染名爱’,即亦是六种根本烦恼心所的贪心所。爱有四种,一曰‘爱’,就是缘已得的自身而起贪爱。二曰‘后有爱’,缘未得的自身而起贪爱。三曰‘贪喜俱行爱’,缘已得的境界而起贪爱。四曰‘彼彼喜乐爱’缘未得的境界而起贪爱。以上四种爱,均与末那识相应,这是深爱于所执之我而生起的爱。在十根本烦恼(以恶见开为五种,故合为十)中,何以唯此四者与第七识相应,其余不与相应?因为其余心所,与第七识无共同活动的关系。以嗔来说,嗔是缘逆境而生起,而第七末那缘第八为我,乃属顺境,故嗔心所无由生起,以疑来说,第七末那缘第八阿赖耶为我,是一类相续,决走无疑,所以疑心所无由生起。至于其他如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,与我见同以慧心所为体,在同一性质的心所中,有某一心所生起,其他心所无由同时生起。并且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,为分别起的我见。而末那相应的的我见,乃俱生起而非分别起,故不与之相应。还有一个边见,虽然也是分别起,但在我见之后,方起或常或断的边见。而与末那相应的我见,是一类相续,故边见就无由生起了。‘及余触等俱’一句,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,除上面‘四烦恼’外,尚有遍于一切心的五遍行心所,遍于染心的八大随烦恼心所,及别境中的慧心所。六、三性分别门——有覆无记摄颂文‘有覆无记摄’句,是明此第二能变的末那识,在善、恶、无记三性中的属性。在善、恶、无记三性中,第七末那是无记。而无记又分两种,一曰有覆无记,二曰无覆无记。覆有二义,一是覆障,谓染法覆障圣进;二是覆蔽,谓染法能覆蔽心识令不净故。合此二义,称为有覆。而此第七末那,在两种无记中,以其与‘四烦恼’相应,故为‘有覆无记’所摄。第七末那既然与四烦恼相应,其性应属恶,何以为无记呢?原来此识虽与四烦恼相应,但不能感可爱非可爱果,没有善不善的记别,故曰无记。七、界系分别门——随所生所系颂文‘随所生所系’句,是指此第七末那识、在三界九地中系属于何界何地而言,故立此‘界系分别’一门。界地者,三界九地,即欲界的五趣杂居地,色界的离生喜乐地、定生喜乐地、离喜妙乐地、舍念清净地,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、识无边处地、无所有处地、非想非非想处地,这是有漏界的分类。系者系属,指被那一界地烦恼系缚,即系属于那一界地。颂文‘随所生所系’所生、指初能变的阿赖耶识。阿赖耶识为三界五趣总报的果体——是轮回的主体,以业力的牵引,在三界九地、四生六道中流转。此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,第八阿赖耶亦以第七末那为所依,这二者互相为依,恒时同俱。所以阿赖耶识生于何界何地,第七末那便系属于何界何地,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。八、起灭分位门——阿罗汉灭定,出世道无有此起灭分位,也就是此思量能变的伏断位次。起灭就是生起和断灭,虽说是起灭,实际的意义是断灭;不过如但说断灭位,生起位就不得而知了。因此这一门是说明伏断的位次。末那伏断的位次有三,即阿罗汉位、灭定位、出世道位。‘无有’是灭义,就是染污末那伏断之谓。现分述三位如下:一、出世道位:出世道的‘道’,是指无漏智而说的。世间的智是有漏智,出世间智是无漏智。所以出世道就是观智——是指无漏的根本智和后得智现行的时候。原来第七识的烦恼,是任运生起,行相微细,有漏智不能使之伏灭,唯有无漏的观智才能使之伏灭。囚为‘生我执’与生空智相违,‘法我执’与法空智相违。故当生空的根本、后得二智现行时,生我执伏灭;法空的根本、后得二智现行时,法我执伏灭。换句话说,修唯识行,至见道位以上,末那识已转识成智。二执种子伏减,不起现行。二、灭定位:灭定即是灭尽定,亦名灭受想定。此定是三乘圣者,厌劳虑粗动之识,入于无心定,此位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,染位末那心心所亦灭。此灭尽定,是生空智或法空智的等流果,是最寂静的无漏定,所以不是染污的末那识。以上二位,是染污末那现行的暂为伏灭,而非种子永灭。三、阿罗汉位:阿罗汉是三乘无学圣果,于不还果的最后一刹那无漏智现前时,末那识烦恼种子一时顿断,从此永不再生,也就是永灭,而不是暂伏。在此位烦恼种子虽然永灭,但所灭的只是生我执的烦恼种子,而非法我执的烦恼种子。所以于伏断位中,只言罗汉,不言菩萨,因为菩萨在八地以前,尚有俱生的法我执末除,故仍有染污末那也。以上三位,虽有暂伏和永灭的不同,但俱是指无染污的末那,若以有染污末那而言,由凡夫到证得究竟圣果,要经过染净三种位次,曰生我见相应位,法我见相应位,平等性智相应位。分述如下:一、生我见相应位:这是末那识缘阿赖见分生起的我执位,以此位有我执,一切凡夫、二乘有学、七地以前菩萨的有漏心位,都是此位所摄。二、法我见相应位:此位法执未空,一切凡夫,二乘证得声闻果缘觉果,及法空智果未现前的菩萨,都是此位所摄。三、平等性智相应位:菩萨见道位、修道位、法空智果现前,及转识成智,证得佛果,均此位所摄。以上三位,前二位是有漏位,第三位是无漏位。在有漏二位中,第一位是染污位,第二位是不染污位。